《臆造南洋》,莫家浩 著,時刻人文|東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推薦理由:


若即若離,若真若幻,對國人來說,“南洋”這個詞帶給人的,正是這樣一種介于真實與虛幻之間的感受。那分明是地理上真實存在的一片海中島嶼,但卻被有意無意地蒙上了半虛構的面紗。沒有瞳孔的婦人,頭顱會在夜晚飛離身體;海邊有會飛的龜龍,背生排刺,滿身鱗甲,纏身樹上,吞噬過往的行人;山中的老虎,會幻化成人形,混雜在喧嚷的集市中,趁機殺人;也有騎著三腳白虎的神明,為獻上香火的信徒驅(qū)散瘟疫;被砍頭的華人領袖甲必丹,竟從頸腔流出白血,剛烈的冤魂,從厲鬼成為了社區(qū)的神明——在這片季風交匯的南洋海上之土上,神鬼人獸,編織起了重重迷霧,但這迷霧卻勾連起昧晦不清的過去與清晰卻復雜的現(xiàn)在。莫家浩的《臆造南洋》,所揭示的,正是南洋在傳說與現(xiàn)實,歷史與記憶,怪力亂神與現(xiàn)代文明之間如何找尋認識自我的過程。


南洋,就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樣,它是個真實存在的地理概念,但又將模糊與曖昧的心態(tài)投射在這片地理區(qū)域之上,它是在東南亞流徙定居的華人,以自身的眼光界定這片土地的方式,他們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他者,也是世代居于此的主人,他們以攜來的中華文字,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文獻碑銘,將記憶編纂成文獻有征的歷史,源于古代爪哇文獻的地理概念“努山塔拉”,則連接起另一套在地原住民的認知體系,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光怪陸離的靈異奇聞,習焉不察的地方常識,與古老又難解的禮俗儀式,與華人的“南洋”認知,交融混雜在一起,摶塑成了這片土地上你中有我,卻又并非無分彼此的文化認同,看似自相矛盾,卻又真切的存在。就像書中講述馬六甲山上圣保羅教堂遺跡的古墓中長眠的女子喬安娜·??怂沟慕?jīng)歷一樣,她生于17世紀的臺灣,祖籍是荷蘭人,卻在年幼時,因明鄭收復臺灣而逃往馬六甲,最終死在了南洋的土地上,而她在死前,還來得及見到因山河易色而流散海外的明朝遺民們也來到這里,寄寓于此,他們與在地的原住民,最終都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祖先,殊途而同歸。


那些經(jīng)歷、那些傳說、那些碑銘、那些文獻,以及散落在其中的一個個名字,都成為記憶和想象的材料,制造——或是如書名所謂的“臆造”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也屬于他們共同所有的“南洋”。


撰文/李陽

編輯/李永博

校對/王心